第三項世界第一:人類歷史上最極致的戰績奇蹟製造者
戰爭勝負常有,但項羽能做到的,不是「贏」,而是以極小代價贏得不可思議的勝利。
兩個戰役必須得說:
巨鹿之戰,剛才講過,八千人干翻四十萬。
光看這數字還不夠震撼,我們換成比例感受一下:相當於今天一支小型營級部隊打敗一個整編軍團,還是裝備精良、訓練嚴密的部隊,而且是正面對抗,不靠偷襲、不靠地形,只靠硬碰硬。
彭城之戰,更離譜。
項羽帶三萬人,擊潰劉邦的五十六萬聯軍。戰後統計,漢軍死傷二十多萬,潰散十多萬,活著逃出去的,連劉邦自己都是靠騎兵護送才勉強脫身。
這是什麼?這就是「戰爭藝術的極致爆發」。
你再想一想,戰爭是系統工程,需要補給線、糧草、士兵訓練、後方安置。但項羽的戰爭幾乎就是一個「快准狠」的極致,他不打持久戰,只打決定戰,一場定勝負,一戰決定國運。
後世稱這種打法為「閃電戰」,但德國人打閃電戰是靠機械化部隊和電台通信,項羽靠的是人的意志和極限能力。
說白了,他一個人帶著一群士兵,可以連續製造「以一敵十」「以弱勝強」的戰役樣本,而且不止一次。
項羽為什麼失敗?他缺的不是能力,而是時代給他的時間太少
很多人感慨,項羽最後在垓下戰敗自刎,是悲劇英雄。其實這說法不全面。
我更傾向於認為:他是被困死在一個變化太快的時代。
秦朝滅亡後,社會急劇分裂,新的權力結構尚未穩定。項羽身處其中,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,他要面臨無數從未有人處理過的問題——怎麼管理諸侯、怎麼統一稅收、怎麼調配兵力、怎麼防止內亂……
這些問題,連後來漢朝初期都花了幾十年慢慢處理,但項羽只活到三十歲。三十歲,真的是一個人的「思維半成品」階段,能力有了,經驗還遠遠不夠。
他是戰神,但不是政治家;他能贏戰爭,但無法整合制度。他若再活十年,也許歷史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。
再說句實在的:劉邦再精明,也打不過項羽。打贏項羽的,是時間,是團隊,是國家機器,是張良、蕭何、韓信、陳平這一整套人事配合系統。
項羽是一個人,背後是情義和血性;劉邦是一群人,背後是制度和謀略。成王敗寇,沒什麼可怨,但我們得承認項羽是一個真正值得敬畏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