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或許,衛國人就是這麼深情吧,所以一切都可以用情詩來表達。中國歷史上有一句俗語叫做「鄭衛之音」,意思說由於族群的原因(鄭國和衛國的百姓大多是殷商遺民),鄭衛兩國的詩歌與音樂,通常都是情緒飽滿,表達感情熱烈、奔放而大膽,往往是深情款款,如泣如訴,所以朱熹在《詩集傳》中以其為「淫奔之詩」,這大概就是中國上古時代的流行歌曲吧(注2)!
而另外一邊,赤狄將衛國燒光殺光搶光後,轉身又回頭往北去攻打邢國,邢國抵擋不住,只得再向齊桓公求援。
狄人來來去去,打完了就跑,跑完了又打,典型的流竄型作案,真的很難搞。
難搞也得搞啊,於是,在齊桓公二十七年(公元前659年),齊、宋、曹三國聯軍救邢,大軍駐紮在聶北(今山東聊城境內),未及救援,狄人已將邢國攻破,邢國難民遂紛紛逃到諸侯聯軍中。
《韓非子》一書說,諸侯聯軍之所以沒有救援邢國成功,是因為齊桓公故意想等到邢國被滅亡之後,再去幫它恢復起來,以獲得更大的名聲。這個說法史書無載,恐怕是韓非附會的。不過《公羊傳》敘及此事有言:「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,桓公不能救,則桓公恥之。」其語耐人尋味。
總之,齊桓公來遲了,邢國早已被狄人燒成一片廢墟。無奈,齊桓公只能亡羊補牢,率軍打跑了狄人,然後與諸侯一同幫邢人重建家園。
是年夏,齊桓公又將齊地夷儀(今山東聊城市西二十里)贈送給邢國,並率領諸侯在此修築了一座大城,作為邢國的新國都,然後又大方的送給邢人兵車百乘,士卒數千,以保護他們免遭狄人的侵襲。《左傳》還記載,齊國和諸侯的軍隊在幫助邢國遷都的時候,邢國宮廷里的青銅器與珠寶一件都沒有丟。如此優良軍紀,史所罕見。時人感激他救患分災、存亡繼絕之功,也不由作歌贊曰:「邢遷如歸,衛國忘亡。」意思是說邢人遷都就如回老家,衛國重建也忘記了亡國之痛(注3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