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歲前一事無成,80歲成一代宗師
延祐二年(1315年),在宋亡36年後,元朝終於舉行了第一次科舉考試。
那些期盼出仕濟世的漢族讀書人,一個個興奮不已。
同樣胸懷大志的黃公望,卻在這一年決定,不再追求「出人頭地」。
時年47歲的黃公望,本在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張閭手下任書吏,卻因張閭被參「以括田逼死九人」一事受牽連入獄,淪為階下囚。
從23歲受徐琰賞識開始,二十多年間,黃公望雖然為吏時間斷斷續續,但到了四十多歲,他還沒放棄這種秘書工作,可見他始終對通過胥吏為官這條路心存希望。
但這次牢獄之災,讓他徹底心涼了。
出獄後,才華橫溢的黃公望並沒有選擇科考之路,而是當起了算命先生,雲遊四海,提筆作畫。
年近半百,別人看來已經是半截身子入黃土的年紀,黃公望卻重獲新生。
因為,他學會了放過自己。
人生的路,不是只有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,被裹挾著往前走。
黃公望從「吏人」化身為「痴人」,終於在山水之間,走上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。
▲黃公望(1269-1354)。
黃公望最著名的江湖名號叫「大痴道人」,他晚年沉溺於山水之痴,無人不知曉。但是,他的前半生,又何嘗不是個「痴人」?
痴在他明明生不逢時,還要逆勢而行。
1269年,宋亡前10年,黃公望出生於平江常熟(今蘇州常熟)。但那時的他還不叫這名,姓陸名堅。
生於亂世,他的童年過得並不安穩。
往前大半個世紀,1206年,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,從此對外擴張,不斷南下。到1235年,元軍滅金後,開始集中火力對付南宋。到1271年,忽必烈將國號改為「大元」,正式建立元朝。而此時的南宋,已是強弩之末。
1275年,陸堅6歲,不斷南攻的元軍終於來到了常州一帶。
根據史籍記載,常州一役戰況慘烈,元軍「殺常州之民數百人,煎膏取油,作炮擲於牌杈上,以火箭射之,其火自發」。城破後,進行了屠城。距離常州並不遠的常熟,估計也未能免於戰火。
史載,陸堅幼年喪父。也許,他的父親就是死在了戰亂之中。
四年後,南宋在崖山海戰後徹底覆滅。持續多年的離亂,似乎在這一刻畫上了句號。而10歲的孤兒陸堅,也已過繼給了永嘉黃氏,在那兒過上了新的生活。
過繼之時,永嘉黃氏已是90歲高齡。由於黃氏一直無子,看到這個孩童,笑逐顏開,說了一句:「黃公望子久矣。」意思是,黃公我盼望得子已經很久了!
因此,陸堅被改名黃公望,字子久。
在這個富饒的家庭里,黃公望得到了良好的教育,博覽群書,聰慧過人,11歲左右就參加了神童試。
許是年老的養父曾有所期待,自幼飽讀四書五經的黃公望,滿腔都是「兼濟天下」儒家的入世思想,「少有大志」。
然而,這卻是為自己的人生選擇了「困難模式」。
若是在宋朝,像黃公望這樣才華橫溢的士子,出仕是再尋常不過的事。然而,放到元朝來看,這是個對漢族文士來說萬分煎熬的選擇,尤其是南宋遺民。
過去幾百年,讓無數底層讀書人得以擺脫階級、出人頭地的科舉制,在元朝的統治下,遭到了雪藏。
元朝政府雖不事科舉,但對一些名氣大、有過任職的士人進行徵招,如嘉興陶菊隱、桐廬孫潼發等人。但這類人堅守氣節,拒絕入仕,是元時南宋遺民的典型心態。
也有一些人,看淡了王朝更替,把濟世安民看得更重,如宋室之後趙孟頫。但這種選擇,在當時被認為「失了氣節」,飽受詬病,當事人內心亦十分煎熬。
趙孟頫(1254-1322)。
因此,漢族文士選擇出仕,第一重煎熬,是心裡「失節」這一關;第二重煎熬,則是在科舉停廢的情況下,要做好長期坐冷板凳的心理準備。
這些對黃公望來說,似乎都不是極大的困難。
此時的他,可謂是又痴又勇。
黃公望在文化積澱深厚的吳地成長,不斷積累,達到「經史九流之學無不通曉」的境界。他潛心等待機會,一直等到了20多歲。
那年,黃公望到杭州西湖遊玩,偶遇時任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的徐琰。
一番交談過後,黃公望給徐琰留下了極好的印象。等到徐琰接任浙西廉訪使,便聘他為書吏,擔任一個類似秘書的職務。
根據南宋遺民的記載,元代社會裡,人分十等,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農七匠八娼九儒十丐。
黃公望受官賞識而為吏,確實是條出仕的好路子。
只是,他骨子裡的不羈,讓他草草結束了第一次胥吏生涯。
據傳,黃公望因為穿著朋友送的道袍前去赴宴,被徐琰當眾呵斥之後,憤而辭職。
反正,1299年,隨著徐琰赴京任翰林學士,黃公望也離開了任所。
此時的黃公望,已到而立之年。大概,六年來的原地踏步讓也他產生過一些懷疑,於是,他返回家鄉常熟虞山居所。
面對眼前的好山好水,他提起畫筆,決定投心習畫。
在他的人生里,有過大約十年的空窗期。這段時間,他廣泛交遊,一邊作畫,一邊等待下一個機遇。
到43歲那年,他又等到了,地點還是杭州,認識的還是江浙行省平章政事。此人名為張閭。
黃公望再一次因為才學被闢為書吏。
黃公望一生中,參與的最出名的項目,莫過於「經理田糧」。這是通過核定田畝數量來核定稅收,以此檢查各家各戶是否有瞞報、漏報。
然而,張閭做事急功近利,不恤民情,結果引發農民起義。本已遭到治罪,再被其他官員參了一本,說張閭辦事鬧出人命。元仁宗便將他下獄查辦。
黃公望在張閭手下辦事,也受牽連入獄。
原本,等到四十多歲才再次出任書吏,也不是多光榮的事,這次入獄,仕途上有了污點不說,更讓黃公望對元朝政府的統治感到失望。
在他入獄的延祐二年,1315年,元朝重辦科舉。雖然通過科舉出仕的機率很低,但按照成功學的說法,夢想還是要有的,萬一實現了呢?
逆行了半輩子的黃公望,此時,卻不想再耗下去了。
天地悠悠,精彩萬千,何必死磕一條路。
不要為了所謂的沉沒成本,影響未來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