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《快雪時晴圖》(局部)。
往後幾十年,黃公望都在潛心作畫,他的作品,多是為朋友所作。
得畫最多的,是一個叫危素的人。
儘管兩人相差30多歲,但絲毫不影響交流。黃公望對唐宋繪畫十分痴迷,而危素恰好藏有一些稀世珍品,如顧愷之的《秋江晴嶂圖》、王維的《寒林晚岫圖》等。危素從不示人,但因為對方是黃公望,危素十分慷慨,任其把玩。兩人一一賦詩吟詠,寫下題記。
在詩畫活動上,危素率真而放逸,與黃公望是一樣的。這也是為什麼黃公望如此「疼愛」這位朋友。
黃公望畫《秋山招隱圖》時曾題詩,說:「結茅離市廛,幽心幸有托。」之所以能迅速進入隱士的角色,他的精神歸處,除了秀逸的山水,還有通達的道教。
以全真教為代表的新道教,在元時興盛不已,以「三教圓融,識心見性,獨全其真」為宗旨。
早年間,黃公望結交過不少道教好友,應該接觸過一些道教思想。只是,在經受打擊之後,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。
1329年,年逾花甲的黃公望與倪瓚一同上聖井山,拜金月岩為師。他改號一峰道人,後又易姓名為苦行,號凈墅,又號大痴。
全真教提倡「淵靜以明志,德修而道成」「耕田鑿井,自食其力」等思想,與黃公望的精神訴求無比契合。於是,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加入全真教,過上「非俗非仙,半醒半醉」的生活。
這時候的他,雖然出世,但仍對世俗生活保持熱愛,與多人往來,切磋畫藝,教授學生,開教堂傳遞教派思想。
元代詩人貢性之曾作詩讚頌黃公望:
此老風流世所知,詩中有畫畫中詩。
晴窗笑看淋漓墨,贏得人呼作大痴。
這名洒脫風流的老畫家,晚年多次來往於虞山、松江、蘇州、富陽等數十個江浙地方,廣交好友,看遍山水,好不痛快!
晚年的黃公望,平靜得仿佛不像一個「活人」。
好友倪瓚曾說,「能畫大痴黃老子,與人無愛亦無憎」。因為足夠平靜,沒有太多世俗的慾望,才為後世留下了不朽的藝術珍品。
黃公望最著名的畫作,大多創作於得道歸來,70歲之後。
他自稱「生平嗜懶成痴,寄心於山水」,他的痴,其實是一種旁人不能理解的平靜。
在黃公望居住過的富陽一帶,民間流傳著一個「雨淋岩」的傳說。
相傳,當年黃公望來富陽三山鄉陸家村附近的山林漫步,頭戴竹笠,腳踩芒鞋,獨自一人坐在一塊奇峭的岩石上欣賞山中景色。
然而,天空不巧下起了大雨。如此情況,一般人都趕緊跑去避雨,黃公望則不然。他被眼前的山中雨景迷住了。他一直坐在岩石上,動也不動,直到雨過天晴,山色清空,方才返回住處更衣。從此,村民把這塊岩石稱為「雨淋岩」。
這番傳說,跟明人筆記中的記載異曲同工:「黃子久中日只在荒山亂石、叢木深筱中坐,意態忽忽,人莫測其所為。又居泖中通海處,看激流轟浪,雖風雨驟至,水怪悲詫,不顧。」
若不是內心足夠平靜,怎能做到視風雨為無物。
關於他的心境,最直觀的表達,莫過於後來名揚天下的《富春山居圖》。
至正七年(1347年),已經79歲的黃公望在道教師弟無用禪師的陪同下來到富春江畔,遊覽山川勝跡。無用向黃公望索畫。他爽快應下,不過,一畫就是四年。
黃公望作畫,從來與名利無關。四年間,他走走停停,隨身攜帶畫筆工具,在細細的觀察和揣摩後進行速寫記錄,等有靈感了再在畫卷上畫上幾筆。
為什麼將《富春山居圖》稱為山水畫史上第一代表作,是因為,這幅畫不僅讓人看到了高超的筆墨技巧,更讓人看到了天人合一的絕妙境界。
唯有畫家內心足夠通透、平和,才能畫出如此細緻、動人的山水。